供给侧改革,供应链金融后又一宏观政策机会
2016-04-15 00:00:00
1183
“供给侧”11月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高频词。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从《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到《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供给侧改革”都被反复提及,显然它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领域里的最热词。
为什么要推动供给侧改革?
对于“供给侧”,习大大原话是这样说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人民日报进行如此解读: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GDP增速”那点事儿上,增速稍一下滑就叫嚣“中国经济不行了”。其实,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但根子上看,却是结构问题。
中国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加强“供给侧改革”,表明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作为连接供给和需求两端的纽带,提供服务的物流业,与生产生活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现在中国物流外包比例在上升,物流服务个性化要求在增长,物流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在推进,但物流业本身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效供给。比如制造业精益物流、电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危化品物流、特种运输、医药物流、应急物流等等。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都认为物流是瓶颈约束,2013年,中国制造业与流通业的物流费用率为8.4%(制造业9.1%,流通业7.8%),而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5%。中囯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10年,一直不低于16%,而发达囯家一般控制在8%至10%,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2014年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在28位。